聚焦家教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聚焦家教
怎样陪孩子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
发布部门: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发布时间:2020-08-01 动态浏览次数:39

假期,是孩子们所盼望的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,暑假里有大片美好时光,无忧无虑,两本暑假作业很快就能写完,其余时间就是尽情玩耍。

而现在的假期,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,可谓是几多欢喜几多愁。每天母子相对,一个要享受轻松假期,一个要你抓紧学习弯道超车。有时候妈妈嫌孩子作业不认真,总是拿着手机玩游戏,出去疯跑不知道回家,总是和大人顶嘴;孩子则嫌妈妈太唠叨,管得宽太严格,自己做不到还总是要求小孩子做到。如果再遇上更年期的妈和叛逆期的娃,日子更是难得安宁了。

那么,怎样才能陪孩子过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假期呢?下面结合我的育儿经历,谈谈陪孩子成长的一些体会。

我是一名小学老师,和爱人一起,坚持自己带娃。2019年,孩子顺利考入清华大学。回看孩子的成长历程,虽然有不少遗憾,但是有些做法,长期坚持,受益匪浅。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:

一、注重习惯培养 持之以恒     

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:少成若天性,习惯自然成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:教育是什么?就单方面讲,只须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。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: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因此,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,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。这些都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,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。

现在好多家长都比较忙,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。孩子在上学期间,也是多数时间在学校。所以,这个漫长的假期就成了培养习惯的大好时机。

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,从他上一年级开始,制定了小树成长计划。针对孩子成长需要,确定了小树成长的规则,在孩子每天的起居、学习、礼仪、合作、分享、饮食、运动、阅读、娱乐等方面共设置了23个成长点,分别设置不同的成长值,每棵小树从零厘米开始到100厘米为长成。作为激励,每长成三棵小树,可以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,每长成十棵小树,满足孩子一个大愿望。 

在小树成长计划实施的前一段时间里,整体情况比较顺利,每天要做哪些事,孩子基本都能做到。特别是早上从起床到上学之间的20分钟,安排的很紧凑,较好地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,做事条理,不拖延。在整个小学到初中的这九年时间里,孩子上学从不迟到,而且总是早早进到教室,风雨无阻。即便是大雪封路,也是第一个到校。

当然,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我家孩子个性倔强,也有耍脾气不听教导的时候。我们就模仿小树的口吻给他写信,做角色互换的游戏,避免单一说教,采取温和委婉措施,让孩子能有亲身感受,深刻体会到对错,以到达教育目的。渐渐的,孩子能主动参与到小树成长计划活动中,自己记录成长值。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也能听进去家长讲的道理。

小树成长计划持续到小学四年级,孩子的学习习惯、生活习惯、社交习惯基本形成。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,孩子不断从中受益,学习上刻苦勤奋,持之以恒,生活中自理自强,朴实勤俭,与人相处谦虚谨慎,温和善良。当孩子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,我们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惊喜。真正的让我们感到惊喜的,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我成长力,以及稳定在身上的好习惯、好品质。

二、提高陪伴质量 因时而异      

假期是陪伴孩子的大好时机,爱孩子就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。随着孩子不断成长,家长的陪伴方式也要不断改进。

小学阶段,多数时间是我陪伴孩子。特别是假期,几乎都是和孩子在一起。假期中,继续保持作息规律,饭后,孩子看书学习,大人做家务、看书、写日记,各做各的一份事情。闲暇之余,在家里做一些小游戏。天气适宜的时候,一起散步、运动、出游。共读是每天的重要任务,你一段我一段地读。《老人与海》、《海底两万里》、《尼尔斯骑鹅历险记》等比较长的书,都是这样读完的。除了共读,还有共同背诵。散步时,入睡前,都是背诵的好时机。《小学生必背古文60篇》、初中要求背诵的古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、《三峡》、《陋室铭》、《马说》、《醉翁亭记》、《曹刿论战》、《岳阳楼记》、《小石潭记》、《捕蛇者说》、《桃花源记》等,都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背会的。让经典成为他的人生的压舱石,为成长打好底色。

升入初中之后,孩子的教育主要由超爸负责。他们爷俩在一起无话不谈,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,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人生、理想,甚至电子游戏等方面都会涉猎。我们的观念是时时都是教育之机,事事都有育人之材,处处皆是教育场合。日常生活中,不露痕迹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,是最有效的教育。

孩子高中外出求学,不能时刻陪伴,我们就换一种方式陪伴:写信。每个关键时期,超爸都会给孩子写一封信。高中三年虽然学业繁重,压力增加,但是孩子能很快进入状态,高中三年顺利度过。

三、学习提升自我  与娃俱进

曾看到这样一段话:有时候,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,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。也就是说,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。执着的栽培自己,才是教育孩子的王道。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懂的我们懂,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,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。


主办单位: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

联系地址:河南焦作市山阳区998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易楼219办公室

豫ICP备0500242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