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家教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聚焦家教
焦作市家教中心家教清风伴暑行系列之一‖书房是家庭教育的道场
发布部门: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发布时间:2021-07-05 动态浏览次数:155

焦作市家教中心家教清风伴暑行系列之一‖书房是家庭教育的道场

作者|高闰青

有人说:“书房是家庭教育的道场。”对此,我感触颇深。

我对书房有一种特殊的情结。家里有一个书房,紧靠三面墙壁放着三排书柜,每个书柜里都放满了各种书籍。平日里除了睡觉、做饭,我在家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书房。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房阅读;每晚睡前,我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合上书本,从书房走出来。这种生活方式,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存在方式。这些年来,伴随着我的成长,书房也在不断“成长”,日益壮大,历经数次波折,从瘦小伶仃变得羽翼丰满,成为今天的模样。

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别说书房,就是书也没有几本。尽管我很爱看书,也只能把大哥的小人书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翻。所以,我从小就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,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很多书,可以随便看,任意读。但直至上大学,我除了教材也没有买过几本书。在大学期间,我曾经把节余的饭票换成钱用来买书,不过买的都是参考书、习题集之类的辅导材料。

大学毕业时,不少同学为了“轻装”回家,扔掉了教材和书籍,但我没有。我把书分装打包,分批次带回了家。但是,农村的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让我做书房,我就暂时把它们装在了纸箱里,放在我的床底下。暑假后,我被分配到县里的一个职业高中教书,我就骑着自行车,把书带到了学校给我分的住室兼办公室。没有书架,我就把书放到办公桌下,看的时候把纸箱拉出来。尽管条件比较艰苦,但我每天晚上坚持看书,那些书也成为我最好的精神食粮。

1992年4月,我搬家到海泉中学家属院,专门把一个小卧室改为书房。尽管书还不多,但是跟毕业时比起来,已经翻了几番。爱人见我整理书房,带着戏谑的口气跟我说:“你也没多少书,还非要有书房。”我一本正经地跟他说:“‘耕者有其田,居者有其屋’。读书者就应该有读书的地方。尤其是老师,更应该有自己的书房。老师是一个与书相伴的职业,读书、教书,没准以后我还会写书呢。所以,我必须有一个书房。再说了,古人有言:‘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。’”爱人听后摇摇头,没有做声,静静地帮我把书房整理得干干净净,整整齐齐。

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书房对女儿的影响。有了孩子以后,书房发生了“革命”性的变化,多了一些童话故事、看图识字、儿歌古诗等儿童书籍,书房成了我教育孩子的“道场”。这些书籍的购买,让我的书房丰富了许多,也绚丽了许多。每每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少儿读物,我内心就热血沸腾,激动不已,仿佛看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与灿烂;每次看到这些书籍,信奉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我,会暗暗告诉自己:一定要教育女儿好好读书,一定要好好教女儿读书,一定要陪着女儿好好读书。

有了这个想法,买书的欲望就更加强烈,看书的时间也多了起来。从女儿刚会咿呀学语,我就开始教她看图识物,后来又教她唱儿歌、读儿歌,不仅培养了女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,并且使女儿爱上了读书。可以说,女儿小时候,我们带着她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。每次去书店,她都会挑一些自己喜欢的书。她不仅喜欢读书,也非常爱惜书,看过的书都保存得非常完好,所以就积累了不少的书。

1995年,我们搬到沁阳师范学校的家属院。由于房子太小,只有两个卧室,没有办法建书房,只好把书籍分开放置。我的书放在我们卧室的组合柜里,女儿的书放在她卧室的写字台上。虽然当时女儿只有3岁,但是她对书的喜爱不亚于我。

其实,女儿读书兴趣的真正形成,是在她4岁的那一年,在我给她买了一套《中国青少年儿童百科全书》以后。自从买了那套书,女儿对书到了痴迷的地步,整天抱着书看。尤其是刚开始看《自然·环境》分册的时候,她特别用心,还经常就书中内容向我提问。尽管当时没有书房,但是书的数量明显增多,女儿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,阅读能力大大提升。

1998年,我们又一次搬家。这次的房子是四室两厅的,有了专门的书房,并买了组合书柜和写字台,读书写字非常方便。看到我的书房后,女儿强烈要求在自己的卧室也拥有自己的书柜和写字台。我答应了她的要求。但由于面积所限,她的书柜和写字台比我的小了一点。书柜买好后,看到我的书柜里满满的书,女儿要求买新书,要把她的书柜也装满。我对她说:“妈妈的书积累了很多年,你慢慢积累,也会放满书柜的。再说了,书是要自己读的。买那么多,你能读得过来吗?”女儿说:“你买了我才能读,你买得多,我读的机会就多,慢慢就读完了。”听了女儿的话,我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一批新书,有儿童读物、名著简本、神话故事等。她把新买的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自己的书柜里,书柜也被装得满满的。每天做完作业,女儿都会读一会儿书,还会不时拎着书找我讨论。

读博士以后,我买书的机会和数量明显增多,家里的书柜已经装不下了。

2009年6月,女儿高考结束后,我们举家迁往焦作。搬家时,女儿再三交代,别弄丢了她的书。但是,我建议女儿把小时候的书送给我侄子读。女儿有点不舍,我告诉她:“书本身就是要让人读的,有人读,它才更有意义。”听我这么一说,女儿爽快地答应了。

买书已经成为我们母女俩的一种习惯,有几次我们俩竟然不约而同地买了同样的书,比如《目送》《灿烂千阳》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等。每当这时,女儿总不忘调侃一句:“母女所见略同。”

2014年,我开始装修新家,按照我的要求,丈夫专门让人精心设计了书房,建了一个三面墙都摆满了书柜的书房,也就是现在的书房。对于书房的陈设,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着很深的红木情结,因为他们有温和敦厚的品性,能够展现时光和岁月的记忆。因此,书房装修好后,丈夫专门陪我到家具市场购买了一套和书柜同样颜色的实木书椅,把它们变成了“一桌一椅一方几,一灯一人一卷书”的所在,用作我日常沉思静悟、安顿心灵。

书房建好后,女儿提出还是想拥有自己看书的地方。我答应了女儿的要求,在她的卧室里建了一个“区角书房”。

其实,书房自身不断“成长”的过程,也是女儿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,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,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。当然,书房最大的影响是让我见证了女儿的成长,它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

现在,女儿在国外读书,很少在家,但是我经常会到女儿的“区角书房”去看看,擦擦书桌上的灰尘,翻翻书柜里的书。看着那些书上女儿批注的字迹,我有一种欣慰和幸福的喜悦。每每这时,我对这些书籍就更加充满感激和敬意,因为是它们陪伴着女儿的成长,是它们成就了女儿的今天。

女儿的卧房朝阳,到了冬天,我经常到她的书房去看书。阳光暖暖地照在我身上,照在我手中的书上,也照在充满女儿气息的物件上,那感觉真好!

有几次女儿和我视频,发现我在她的“区角书房”看书,立马跟我说:“别动我的书!”我笑着说:“不会的,我只会替你保管。”有时候,我还会调侃她:“我的书比你的多多了,我干嘛要动你的书?”女儿会毫不客气地说:“放心吧,等我到了你这个年龄,肯定比你现在的书多。”我欣慰地笑了,享受着书房这个“道场”带给我的幸福与安然。

“文房里读万卷书,方寸间行万里路。”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,它是我心灵的一片净土,也是我心灵中的一片圣地。博尔赫斯曾说过:“如果有天堂,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”我特别喜欢博尔赫斯的这句话,并把它诠释为:“如果有天堂,应该是书房的模样。”我特别享受在书房里待着的那种踏实温暖的感觉,修身养性、开启智慧、凝神静气、陶冶情操。即使不看书,在书房里坐一会儿,闭目养神,闻着笔墨书香,我都会觉得心旷神怡,舒适惬意。有时候站在书房里,望着那一排排的书,我漫无目的地移动自己的视线,任思绪飞扬。每次在书房,无论以何种姿态,我都会有一种在书海徜徉的陶醉。沉浸其间,就会释然一切风雨恩怨,看淡世间名利沧桑,内心宁静而笃定。

刘禹锡在《陋室铭》中说: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真的是“一段素襟清韵,似玉壶冰雪。也许只有醉心于书的人,才会有这种温暖与释然;也许只有喜欢读书的人,才能真正理解这个“道场”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与意义。

(本文刊发于《月读》2020年第6期。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、教育学博士,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,著作《家庭教育: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》入选教育部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)

  



主办单位: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

联系地址:河南焦作市山阳区998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易楼219办公室

豫ICP备05002423号-1